從建國到1978年以前,我國一直是計劃經濟體制,生產、運輸、倉儲、銷售等都由國家控制,企業在物流過程中沒有經營自主空間,物資不能按市場規律有效流動,所以此階段內我國經濟領域中沒有物流的概念,更缺乏有關物流理論的研究。在工業生產領域,即使是當時水平下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,也必須對協作關系的各方物流聯結做出安排。傳統的倉庫和儲備形態,已不足以支持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的要求。將存儲運輸聯結在一起,實現一體化,自然成為一種選擇。因此,在經濟界和企業界已經自發出現了對于現代物流的需求。
1978年以后,隨著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的推進,我國開始發展物流業。20世紀80年代初,我國從日本直接引入“物流”的概念。
改革開放之后,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實現改革開放,然而第三方物流業卻仍然過于保守。因此,深化物流服務對外開放;加快內陸地區物流市場對外開放;鼓勵物流企業“走出去”;促進知識創新,加強物流教育與研究,促進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。
在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三方物流改革浪潮中,各家物流企業結合政策利好,引進先進人才和技術,努力提高自身服務能力,為物流的改革開放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
NO.1物流業向信息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
20世紀90年代后期,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,企業產權關系日益明晰,生產、流通等企業開始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。國內開始出現不同形式的物流企業,大多物流企業是由原運輸企業、倉儲企業、商業企業或工業企業等改造重組而來。
在這一時期,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,也為物流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,使物流向信息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方向發展。這不僅使物流企業和工商企業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系,同時物流企業逐漸為客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服務,并且開始延伸到行業供應鏈的各個層面。特別是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,物流供應鏈將像杠桿一樣撬起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,成為企業決勝未來市場的重要工具。
NO.2物流業向集約化、協同化方向發展
21世紀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,企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。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,企業跨國運作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,因而,全球供應鏈的優化和完善,成為了經濟全球化順利運轉的基石。要滿足全球化或區域化的物流服務,物流企業規模必須擴大地理覆蓋面,形成完善的規模化配送體系。
NO.3第三方物流快速發展
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經營企業為集中精力搞好主營業務,把企業內物流以合同方式委托給專業物流服務企業,同時,通過信息系統與該物流服務企業相對接,以達到管理和控制整個物流過程的一種物流運作與管理方式。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是一個為外部客戶管理、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務作業的公司。他們并不在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,僅是第三方,但通過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動來服務于供應鏈。
NO.4優質化物流與綠色物流